各年级组、各班级:
4月15日 下午,我校八(3 )班学生出现麻疹病例,为做好防控工作,现将有关要求及学校采取的控制措施通知如下,请各班主任务必高度重视,对照执行。
1、成立防控麻疹领导小组。(名单附后)
1、切断传染源。鉴于该病情传染性强、潜伏期长,为防止交叉传染,经研究,取消八(3)班同学期中教学检测,该班全体同学从明天(4月16)起在家观察,若一切正常,无发烧等症状,下周一( 4月20日 )到校上课。
2、实行晨检制度。晨检由班主任负责(期中教学检测期间由各考场监考老师负责),认真填写晨检报告表,发现发烧同学,立即上报政教处。
3、班主任老师在第一时间和有发烧症状同学的家长取得联系,要求该学生隔离检查。请家长务必带孩子去正规医院检查,等发烧症状消失并确诊不是传染性疑似病情后方可返校。
4、加强消毒,做好卫生工作。学校坚持每天下午放学后对所有教室消毒,所有班级(考场)保持通风,注意卫生保洁。班主任老师要教育学生讲究个人卫生,避免去人群密集型场所。
附:有关麻疹的常识:
传染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者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发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目前发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和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当易感者吸入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后病毒在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活跃,大约在感染后第5——7天,大量进入血液,此即为临床前驱期。
麻疹的临床表现
1、潜伏期 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 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 1.0mm 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出现红色细小内疹。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1~2日,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3、出疹期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 40.5℃ ,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 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附:龙湖中学防控麻疹领导小组
组长:张中田
副组长: 杜君、孔庆、杨慧、吴鹏
组员:王赵陈、李亮、汪平、田甜、姚国云(校医)
防控办公室:政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