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育热点

龙湖中学·民生校区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学习

阅读次数:136 编辑:民生分校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03-07

龙湖中学·民生校区组织教师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学习

2013316日,我校小学部几位老师一起到淮北参加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在两天的学习过程当中,亲身感受到了全国优秀数学老师的风采,让我们受益匪浅。来讲课的老师分别是赵震老师,张齐华老师,张菁老师,高丛林老师,张冬梅老师和范新林老师。  

    在每一节的听课当中,我都能感受到各位老师独到的见解和思想。尤其是张齐华老师的讲课,让我们全场的听众都为之倾倒。现在我就对张齐华老师的课进行回顾和总结。在听课的整个过程,一直被张老师幽默、诙谐的语言所感染。整节课感觉是在做愉快的聊天,时不时能听见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发出爽朗的笑声,整节课在轻松、愉快的的气氛中度过,手中的笔常常忘记了记录。这种课带给学生的是学习的快乐,带给我们的是更深的思考。    

    这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新知感知的循序渐进和练习的生活化。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的切入点——小强三次的投篮成绩都是5个。    

    根据教学经验,在理解平均数时,学生对“用一个数就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面对一组各不相同的数据时,意见一般很难统一。张老师在引导学生第一次感知平均数时,故意把小强的投篮成绩设计为555,在这种情境中,学生来思考“用哪个数表示他1分钟的投篮水平比较合适?”这个问题时,思维没有什么障碍。在这里,用“哪个数”不是理解的重点,这个数用来“表示的是什么”才是重点。小强的投篮成绩让学生对平均数有了第一次感知。小林的投篮成绩主要解决“移多补少”的方法感知。小刚的投篮成绩用来感知“合并平分”这种列示计算的方法、同时帮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代表的不是某个数的水平,而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张老师的投篮成绩除了帮助学生巩固上述新知识外,还有个重点就是帮助学生体验到平均数的敏感性。整个探究过程循序渐进,无形中的类推和猜测验证让整个过程充满了数学味。    

    在对每一个问题的处理中,张老师通过不断的追问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比如,课堂中当学生说出“4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后,老师追问:“不过,这里的平均数4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生答:“不能!” “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 “也不能!”老师又问:“奇怪,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他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生:“这里的4代表的是小刚三次投篮的平均水平。”又一生补充:“是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通过不断的追问,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有了较深入的思考和认识。像这样的追问贯穿这节课,而且问题巧妙,引导得当,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学习素材趣味十足,练习生活化。     

张老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精心选择充满趣味的学习素材,使整节课学生处在愉悦的学习状态。除了上面说到的比投篮技术情境,还有拓展提升中:“李强所在的快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那么,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一位70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一个个令学生兴趣十足的问题,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化了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张老师的课听起来与众不同,让人在轻松愉悦之余有着茅塞顿开之感:“哦,原来这个问题可以这么处理!”我想这种独具特色的处理与设计应该源自于他对课题的持续思考与强烈关注。在他带动的教学氛围当中,一个小时的课程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场下的听众响起了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同时我们也深深陷入在刚刚的教学情境当中静静得思考着……